當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休葛蘭(Hugh Grant)、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和葛瑞格懷斯(Greg Wise),加總在一起的時候,需要一個很威猛的劇本,把他們幾個人緊緊的捆在一起,一場視覺的盛宴,還是需要有大廚的巧手安排。可惜這雙巧手從來都不是李安,他不是什麼太細膩也不太全面的導演,然而一直以來,他一直都很名過其實。

電影「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中,艾瑪湯普遜和凱特溫斯蕾,分別演出理性與感性兩姊妹,理性的姊姊總是壓抑情感、努力持家,盡可能地犧牲自我,成全家人,就連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被她置於度外;相反地,妹妹的感性,時常讓她活在幻想之中,每天與詩、小說為伍,遇到喜歡的男孩,就不顧一切只想與之相隨,任何事情都可以拋諸腦後。家逢巨變的姊妹三人,和年老的媽媽,要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生存,實在不容易,所以他們生活的每個選擇,都會影響自己甚鉅。



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女孩子唯有透過婚姻,才有可能扭轉現實生活,姊妹倆極端不同的個性,讓他們遇見截然不同性格的對象,姊姊的情人休葛蘭,個性有點軟弱拿不定主意,只能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妹妹喜歡上性格浪漫、能言善道的花花公子葛瑞格懷斯,卻不知道真正深愛自己的人,就在身邊而已。哈利波特(Harry Porter)系列中飾演石内卜(Severus Snape)的艾倫瑞克曼,正是妹妹凱特溫斯蕾的真愛,即使遭逢情敵帶走了摯愛,他始終不離不棄,等在原地。所幸最後結局很圓滿,每個人都找到好的歸宿,而壞人也落得應有的下場。

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舉重若輕,援用一般人認為枝微末節的小事,傳達人的性格,看起來平淡的生活中,有自己的暗潮洶湧,不會有立即的危機,卻還是有一定的衝突,或是每個人的無奈與不能夠。艾瑪湯普遜是主角,也是電影「理性與感性」的編劇,她把女性書寫的一種溫和的特色,和娓娓道來的敘述方式,在劇情安排上展露無疑,角色對白、互動都非常淋漓盡致,讓這個對於現代人而言,較於生澀和疏遠的故事,轉而像個英式午茶,簡單、優雅、有深度,十分引人入勝。



當時的製片大膽使用亞裔的導演,拍攝對於西方人來說,由非常重要的經典文學,改編而成的劇本;李安採用的手法,大概就是詳實記錄編劇希望呈現的樣貌,並且盡可能地「不創作」。很多導演會希望用自己的手法,挑戰新的視覺、分鏡和剪接,不過李安什麼都沒做,他不挑戰、不反應,也沒有感覺。和王家衛、張藝謀比起來,李安是個非常膽小的導演,他讓演員自力更生,各自為政,還好劇本夠硬,演員也夠團結,傷害於是減到最低;而這部片看起來,就是一個沒有導演風格、沒有任何設計,比原著還文學,比老子還無為的作品。

西方古裝片那些造型、梳化和美術、場景,甚至是演員的馬術,都可以是視覺的好幫手,李安浪費了這些美好的事情,他只用幾個大遠景,拍攝複雜的人物關係;如果是室內場景,就固定三、五個角度,佐以幾個特寫,就像是自家無聊的家居影片。以導演的角度而言,他沒有幫到艾瑪湯普遜的劇本太多,幸運的是,還好他夠膽小,不敢大張旗鼓地毀了這個劇本,迄今我們還得以看得到,這麼舒服的翻拍作品。那有沒有劇本已經很薄弱,演員也不行,導演還是不管事的鬼見愁電影呢?我想,應該是李安的「色戒」吧。



好看的文學作品,通常可以給電影很強大的支撐,它們有很完整的故事結構,引人入勝的劇情,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加上文學作品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的讀者群,都會讓翻拍成電影時,有更高的話題性。如何把文字化成影像一直都是非常艱難的課題,劇本、選角到進入真正的呈現,都需要極大的專業背景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幾個好看的電影像是:「醜聞筆記」(Notes on a Scandal)、「金玉良緣紅樓夢」、「時時刻刻」(The Hours)、「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王家衛改編自劉以鬯的小說「對倒」的「花樣年華」等,都是非常棒的作品。希望艾瑪湯普遜能夠再更常出現一些,好久都沒看到她了。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