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雖然工業革命之後,社會階層分級複雜許多,流動狀況也比農業時代頻繁;即使人類社會出現新的階級,新的價值觀和社會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更多便利我們生活的一切,諸如電的使用、運輸工具的更新,甚至家電用品的普及,都讓我們更有想像力。就像我們的老祖先比動物多兩隻手,而學會用火和操作工具;當有人發明了照相機時,自然而然就有很會拍照的人,以此維生,就是所謂的職業攝影師,如果作品越成功,越有名,那麼攝影已經不是真的為了誰工作,而是不斷不斷地挑戰自己。

紀錄片「安妮萊柏維茲的浮華視界 」(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 )不特別歌功頌德,貼身記錄知名攝影師安妮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的工作和生活。安妮萊柏維茲是東歐猶太移民第三代,父親是美國空軍飛官,全家時常因派任的緣故,不停搬家;根據她自己的說法,從車窗看出去的每一段風景,幾乎就是她攝影工作的啟蒙。越戰時,他們全家住在菲律賓的美軍基地;她自己則在大學時,回到美國舊金山讀書,從那時候開始真正地投入攝影。



讓她累積知名度,成為各大雜誌爭相邀請的起點,則是替音樂雜誌「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拍攝封面的十年;而為了更貼近採訪的樂團,她也曾經和英國搖滾樂團「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一起巡迴各地;當年滾石樂團除了音樂之外,還以熱愛毒品和迷幻藥聞名,安妮萊柏維茲的家人因此非常擔心,她會受到影響,事實的確也如他們猜測的一樣;後來在家人陪伴下,安妮萊柏維茲報名勒戒,並且在很短的時間戒毒成功。離開「滾石雜誌」之後,開啟她的封面拍攝工作,合作的雜誌包括「浮華世界」(Vanity Fair)、「時尚雜誌」(Vogue)等等;但是她最知名的,還是拍攝西方各大巨星的人像攝影,近期的代表作,則是慶祝「派拉蒙影業」(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一百週年,組織116位明星合照。

對於安妮萊柏維茲很重要的兩個人物,一個是父親,另一個則是她的伴侶,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希望她挑戰更多嚴肅、有深度的創作,這個建議從此影響安妮萊柏維茲後來的攝影風格;兩個人的關係從80年代一直延續到2004年,蘇珊桑塔格因癌症過世為止。蘇珊桑塔格過世之後,安妮萊柏維茲透過代理孕母,生下三個小孩;她自己很清楚,即使工作再風光,事業再如何不同凡響,每一個她愛的人只要離開,都不會再回來了。電影中,很多人都想知道她是如何兼顧工作,還有和孩子的相處;但是她始終沒辦法做到完全的平衡,因為她總是必須因為孩子推辭很多工作,也因為工作必須離開孩子,來不及說再見的時候,就留紙條在家裡的某個地方。

undefined

安妮萊柏維茲這幾年的新聞,很多都聚焦在於她的經濟危機,必須賣掉許多作品才能支撐她的生活。但是紀錄片裡,我們很容易看到她的工作和成果,是如何使人折服。那些影視明星,大多都有嚴重的水仙情結,他們比一般人更自戀、更自我,更耽溺在自己的世界;加上傳播媒體相關行業,比任何工作都還要高壓、更瘋狂。由於長期密集的工作,讓行業中的每個人都神經兮兮,緊張萬分,只要稍有一點錯,就會引爆一整串火山群。我們不難看出來,安妮萊柏維茲是個富有同理心,有創意、也享受工作的攝影師,我相信她的高知名度,不是因為她的個性很惡劣,對人很差勁;而是她總是很溫暖,知道別人要的是什麼,並且享受工作。也許很多人都想知道攝影師的工作是什麼,但答案就像電影中,安妮萊柏維茲所言:「就是透過鏡頭看生活。」(A Life Through a Lens.)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