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時期,台灣最大的進步,應該就是在行政要職,出現很多「女性」官員;不過在2008年國民黨上台之後,又回到了男性主導的政治生態,而且國民黨內部的傳統,一向沒有民進黨對女性的栽培和尊重,女性對國民黨而言,可能只是邊陲單位負責人、駐外代表,或者是宴會的那卡西歌手。不論將來政黨如何輪替,但是台灣女性在政治圈的影響力,在未來的二十年內,如果想要和男性勢力平衡,還是非常困難,因為連我認識的年輕女人,都沒有什麼事業野心,這也就是問題的核心。然而,好的女性領導人,通常有幾個共通點:1. 個性堅毅而情緒內斂 2. 經歷過曲折的人生起伏 3. 不重複犯錯。

電影「伊莉莎白」(Elizabeth)描寫英國歷史上,為人津津樂道的富饒盛世。女王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的父親,是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君主,因為離婚問題,而讓英國教會和天主教教廷切割的亨利八世;伊莉莎白是國王和女侍官所生,她在三個同父異母的小孩中,排行老二。弟弟愛德華六世(Edward VI)早逝,姊姊瑪麗一世(Mary I)年輕時,曾遭到伊莉莎白的母親安妮博林(Anne Boleyn)的迫害,加上和伊莉莎白兩人,都曾經被父親剝奪繼承權,導致信奉天主教的瑪麗,繼位之後,下令燒死300多名新教徒,藉以鞏固舊教在英國的勢力。她的丈夫,也是屬於是舊教勢力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Felipe II),不過兩個人的婚姻,一直有名無實。



伊莉莎白在亨利八世死後,政局最動盪的幾年,曾經被關進當時是監獄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瑪麗一世由於沒有子嗣,所以英國國會決定讓伊莉莎白,恢復王位繼承人的頭銜。伊莉莎白一世繼位時,正是英國最脆弱的時候,北邊有蘇格蘭的威脅;姊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也不斷向英國施壓。內部有主張保守的三代老臣,威廉塞西爾(William Cecil)、野心份子諾福克公爵湯瑪士霍華德(Thomas Howard)、女王的情人羅伯特達德利(Robert Dudley)及諸多主掌大權眾多男人,對國政各執一詞,而內政問題最嚴重的,莫過於新、舊教勢力的對抗,讓整個國家已經撕成兩半。在這個詭譎多變的政局中,幫助女王鞏固勢力的,則是首席秘書,法蘭西斯華辛漢(Francis Walsingham)。

女王登基後,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貧窮的國庫、所剩無幾的步兵及殘弱的海軍,曾經看似強盛的英國,如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此時,好戰的群臣,得知法國增兵駐守蘇格蘭,集體鼓譟希望女王出兵,藉此宣揚英格蘭的實力;女王雖然有所顧慮,但是還是勉強同意進攻,戰爭的結果是英格蘭全軍覆沒,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Mary Stuart)的母親,攝政的瑪麗德吉斯(Marie de Guise)將年幼的戰俘遣送回英格蘭,嘲笑英格蘭不要派孱弱的小兵打仗。伊莉莎白知道自己的決策,造成嚴重的後果,非常自責及難過;後來,攻於心計的的女王心腹法蘭西斯華辛漢,利用表面上的外交斡旋,單槍匹馬前進蘇格蘭,暗殺攝政的瑪麗德吉斯。



伊莉莎白平息政爭的方式,就是讓英國教會脫離教廷獨立,身為女性新教徒,加上歐洲當時強大的教廷勢力,「政權」和「神權」必然密不可分的文化中,要說服眾多主教頒佈新法令,伊莉莎白必須展現她的王者魄力,才能讓法案得到投票支持;她的心腹法蘭西斯華辛漢,把幾個動輒得咎的舊教勢力鞏固者,關進地下室,等到女王獲得勝利後,才讓那些主教悻悻然地離開。但是教廷(Vaticano),對於舊教在英國的勢力不在,非常緊張;派出傳教士派送機密傳單,想要煽動英國境內的天主教信徒,推翻信奉新教的女王。朝廷重臣之一的諾福克公爵湯瑪士霍華德,親自迎接自教廷返英的傳教士,不過這個消息,還是被法蘭西斯華辛漢掌握,最終以叛國罪將這些人處死。

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自亨利八世之後,接班人選時常出現空窗,所以面相姣好的伊莉莎白,除了繁忙的政務,還要和各國的貴族相親;即使女王和情人羅伯特達德利的關係是眾所皆知,但是政治聯姻,依舊是外交上被期待的選項。眾多的追求者中,女王還是獨鐘情人羅伯特達德利,而且興致一來,還會邀情人一起跳「沃塔舞」(la volta,意即旋轉舞)助興;當時許多人都曾以為,和女王在登基之前,就已經往來密切的羅伯特達德利,會是理所當然的王夫,卻沒想到他已婚,而且因為一些原因,和西班牙的權貴往來密切。後世對於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終身不婚的的原因,始終眾說紛紜,而她和羅伯特達德利,再也沒有私下見過面;女王最膾炙人口的傳世箴言是:「我結婚了...嫁給了英國。」( I am married... to England.)



以「伊莉莎白一世」為時代背景的電影,還可以看:「美麗佳人歐蘭朵」(Orlando)及「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即使是虛構故事,但都呈現出太平盛世的美好。近期以「藍色茉莉」(Blue Jasmine),在各個影展橫掃千軍的澳洲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 ),多年前便是以這部電影「伊莉莎白」揚名國際影壇;而發掘她的澳洲男星,傑佛瑞羅許(Geoffrey Rush )演出的電影不計其數,諸如:「鋼琴師」(Shine )、「鵝毛筆」(Quills)、「神鬼奇航系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莎翁情史」及「王者之聲」(The King's Speech)等。「莎翁情史」中,英國男星約瑟夫范恩斯(Joseph Fiennes)演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形象深得人心;最讓我驚喜的莫過於演出「烈火亞當」(Young Adam)「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的艾蜜莉莫特(Emily Mortimer)。有她和凱特布蘭琪,夫復何求?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