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從來不深入了解的話,同性戀者給我們的刻版印象,通常是這樣:1.他們有愛滋病 2. 他們很想結婚 3. 他們每年都會上街遊行,而且通常都衣不蔽體。這些人不論男人女人,還是跨性別,也有一個共同的象徵,就是「六色彩虹旗」;旗子不只懸掛在他們的基地或組織中,任何集會或活動,只要有他們參與,就不難看到。這面旗子的設計人,也是同性戀者的吉伯特貝克(Gilbert Baker),他的初衷是想要找出新的象徵,得以取代德國納粹(Nazi)在集中營中,加諸甚至帶有歧視色彩的同性戀者符號:粉紅色的倒三角形。

紀錄片「同志大遊行」(Beyond Gay:The Politics of Pride),藉由各國的同志運動領袖,帶領觀眾了解,各國同性戀者,在各國生活的現況。肯庫倫(Ken Coolen)是加拿大人,每年的溫哥華同志大遊行,就是由他和團隊一起策畫;北美地區對民眾的運動,本來抱持開放的態度,所以電影中所提及的北美城市,溫哥華(Vancouver)及紐約(New York),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同性戀遊行舉行地點,南美洲的巴西聖保羅(Sao Paulo ),他們每年的遊行活動,已經從宣示、抗爭的社會運動,轉型成一年一度的嘉年華會,也因為各式的奇裝異服,還有活躍的商業活動,已經逐步形成另類的觀光景點。



肯庫倫在2007年時,在瑞士蘇黎世(Zurich),因為參加一個國際遊行研討會(InterPride 2007),認識其他國家的運動領袖,也經由這些人的處境,得知保守如亞洲的斯里蘭卡(Sri Lanka)、東歐的波蘭(Poland)和俄羅斯的莫斯科(Moscow),他們對於同性戀者和社會運動的認知,依舊受到宗教、傳統文化以及政治的壓迫,甚至受到許多非人道的對待,像是對待女同性戀者的「強暴治療」,或是將男性毆打致死,並且用報章媒體的輿論,將毆死人的行為合理化;甚至有非洲的同性戀者,在自己國家面臨嚴重的生命威脅,藉由申請庇護,從此入境加拿大。紀錄片中,更具體的拍攝,俄羅斯境內爭取平權的困難,還有執法態度的轉變:他們的立場,從歧視的幫兇轉趨中立,並且尊重抗議者的訴求。

電影的最後20分鐘,追本溯源找到同志人權抗爭的起點,紐約的「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當年參與過石牆暴動的年輕人,多年後雖然已經垂垂老矣,卻也莫不感慨時代的改變,畢竟過去他們從來不敢奢望的事情,逐漸被社會包容,也獲得法律保障;1960年代前仆後繼的人權抗爭,雖然造成一時的社會動盪,卻也讓後來的人,能夠從這些抗爭中得到庇蔭,社會因而變得更成熟,更開放,也更自由。上街遊行,從純粹的反壓迫抗爭,演變至今已然成為一種象徵,紀念那些為「理想」奮鬥的每一個人。他們就像反抗納粹,卻不幸失敗的猶太人一樣,應該得到後世人們的尊敬。



整部紀錄片裡,我一直對各個國家值勤警察的態度,抱持高度興趣;人權較為不彰的非洲國家,警察會挑釁抗議分子,再結合反對的聲浪報復抗議人士;波蘭這種保守的天主教國家,同性戀者雖然受到嚴重的歧視,但是警察保護抗議人士,有發聲的權利;俄羅斯警方則是從仇視到中立,居留滋事份子,並且釋放遭到逮捕的抗議人士。但是情況比較特殊的是巴西聖保羅,有如嘉年華會的遊行結束後,留下滿地的垃圾,還有奇怪的街頭暴力事件。紐約的警方在一開始,雖然表示遊行未申請,已經觸法,但最終還是保護遊行人士的安全,讓群眾順利抵達「石牆酒吧」。加拿大的警察,一邊區隔遊行隊伍及觀眾,並且對於遊行節目樂在其中。我想,台灣會被國外媒體列為「越來越不自由的國家」,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離「自由」越來越遠;說不定哪一天,只剩下有錢出國的人,知道什麼叫做自由的空氣,那就更糟糕了。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