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很難想像,「度假」對歐洲人來說有多重要,我打個比方來說,差不多就等於家家戶戶的中秋節烤肉,或是百貨公司週年慶,大家一起去搶特價一樣的概念;也就是說,當身邊的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自己不投入,好像就會哪裡不對勁一樣。所以我們應該不難理解,艾瑞克侯麥( Éric Rohmer)的電影「綠光」(Le Rayon vert)中的女主角黛芬(Delphine),承受多大的壓力:當夏天有個美好的假期時,才能讓她回到日常生活之後,有讓同事及朋友們耳目一新的感受,可以聊更多新鮮的話題。

黛芬在夏天的開始就諸事不順,她被朋友放鴿子,讓她無法一起去希臘度假。黛芬不想一個人旅行,也不想和家人去愛爾蘭,因為她渴望陽光還有溫暖的空氣。在朋友的提議下,就一起到朋友的度假屋,和朋友朋友,幾個大人和小孩待在一起;雖然朋友的朋友們,個性都很友善,但是黛芬就是和他們話不投機,所以度假沒幾天,她又回到巴黎去。後來,她想起不常見面的男友,有個鄉間小屋可以度假,不過黛芬一到當地才待一個下午,又突然決定打道回府,當地友人雖然很錯愕,但還是尊重她的決定。



經歷巴黎和各個度假地點的來回,黛芬對自己已經很沒有信心,她在海灘認識一個,來自挪威的年輕女生,兩個人還算聊得來,並且一起去喝飲料。不過,遇到男生在場時,挪威女生怡然自得的談話,讓已經諸事不順的黛芬更加怨怒,轉身離開;即便同行的男生追上前去,黛芬還是頭也不回地走遠。黛芬是個個性比較內斂、羞怯的女生,她不可能突然像其他人一樣落落大方,但是她很喜歡注意細節,像是掉在地上的紙牌,都會吸引黛芬的注意力。

黛芬在偶然間聽見一些老人們的談話,他們說到一部名為「綠光」的小說,然後談到夕陽下山後,可以看到綠色光的折射,時間很短,而且也不容易看見。黛芬對這個現象很感興趣,後來也促成她的美好愛情:就在黛芬準備搭火車,離開某個度假小鎮時,在候車室有個男生和她攀談,聊起黛芬手上的書「白癡」。黛芬與他相談甚歡,決定放手一搏,和他多相處一段時光;然而就在他們並肩散步聊天時,黛芬看到一間名為綠光的商店,似乎得到什麼啟發,找了男生一起到海邊去。黛芬想:「如果能看到綠光,她一定能找到幸福...」



「綠光」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但是過程卻悄悄地很迂迴,充滿創意和哲思。黛芬就像每個戲劇主角,都有一到兩個強烈的動機,在整個故事中不斷突破困難,找到問題的解答;而艾瑞克侯麥強力緊扣「度假」的想法,結合女生尋找愛情和複雜心情,細膩描繪出一個完美的尋愛故事。整部電影把女生容易焦慮、緊張和對愛期待的心情,刻劃到淋漓盡致,也道盡每個女生心中,都曾有過的複雜感受。也許說了這麼多,用法國本土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來比喻風格的話,我想更能讓人理解才對;而蔡明亮只學到了電影節奏的緩慢,卻放棄電影人物的動機,這是為什麼他的電影,總是非常難看,甚至有點愚蠢的原因。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