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電影開始的第一分鐘,就像回到不挑食的大學時光,那幾年看了「燦爛時光」(La Meglio gioventù)、「大路」(La strada)、「魂斷威尼斯」(La morte a Venezia ),一大堆和義大利有關的電影,當然一定有費德里科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作品。那種滿心期待可以征服世界的野心,早就被現實被磨光了;回想自己剛念大學的時候,還深信自己以後看義大利電影不用看字幕,但是,直到看這部電影,我還是從頭到尾死盯著字幕不放。現在想起年少時的豪情壯志,忍不住熱淚盈眶;遙想當年,能講得一口流利,而且口齒清晰的義大利話,曾經是我的夢想...

紀錄片導演傑哈墨林(Gérald Morin)是瑞士洛桑人,過去曾擔任過50多部電影的製片,和費里尼認識之前,他是巴黎的「法國廣播電視公司」(Office de radiodiffusion télévision française)的自由撰稿人,原本想要貼身採訪費里尼,反而被導演找過去,當起他的秘書及電影助理。傑哈墨林參與過的電影拍攝工作,包括:「羅馬」(Roma)、「卡薩諾瓦」(Casanova)及「阿瑪軻德」(Amarcord)。因為和導演六年的貼身工作經歷,在四十年後的2013年,他決定用自己的方式,帶大家認識義大利在二戰後,最重要的電影人物之一。
undefined

位於羅馬越台伯河區「電影城」(Cinecittà)是1920年代,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為了政治宣傳目的,而設立的先進電影工作專區;這段時期的財大氣粗義大利電影風格,美國好萊塢完全繼承下來:大場面、大明星及大製作。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雖然在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氛圍中養成,但是在每一部後來的作品,都加入更多他的想像元素,甚至是各種非線性、非寫實的安排,加上奇幻和超現實的場面,讓很多後世影人依舊難以望其項背。我們可以想像,電影大師當道的那些年,就像今天的手機廠牌的新機發表會,不過人們今日的注意力已經轉移,要什麼時候才會轉回來,只能擲筊問神明了。

紀錄片「費里尼:夢是唯一的現實」(Sur les traces de Fellini)中,紀錄全盛時期的費德里科費里尼,以及他的工作模式:他很準時、非常喜歡塗鴉,而且對細節很要求。費里尼有一些奇怪的習慣,像是總是圍著兩條圍巾,或是在塗鴉上註記一些詭異的設計細節。他喜歡拍電影,但是討厭寫劇本,而且不喜歡等待的時間;很多人覺得他沒什麼耐心,但是他覺得自己人很好。傑哈墨林用鏡頭帶著大家,去拜訪費里尼生前的許多朋友,從劇組人員、攝影師、演員、理髮師和他最喜歡的馬戲團友人,最後是樂師。配樂大師尼洛羅塔(Nino Rota)的為費里尼電影譜曲的配樂,貫穿整部紀錄片,讓每個人想起,自己慕名去看費里尼電影的時光。




之前從台灣報紙的國際新聞,一個小篇幅報導中讀到,由於歐美的電影業很不景氣,所以羅馬市政府把一部份「電影城」的土地變現;我才發現,幾年前去羅馬旅遊的時候,竟然忘記去朝聖(更扼腕的,是我當時住的旅館,就在越台伯河區)。大二時,教授義大利歷史課的老師,建議我們去找出幾個自己喜歡的名人,仔細讀他/她的傳記,然後和他/她學習;我大概聽進老師的話了,這十年來,我就這樣找了一大堆名人,讀了一大堆他們的故事。其實,我現在最想問老師的問題是:「所以,我會因為讀完傳記,就變成一個成功的人嗎?」可惜的是,那個老師幾年前過世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回答我的問題。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