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R dior and I Breath Talking Original Movie - Etsy Australia

 

讀這篇文章前,先閉上眼睛想像一個情境:現在你/妳是當代一位成功的男裝設計師,20年前的一場時裝展後,你/妳成為炙手可熱的設計師,不僅創立自己的品牌,更是很多成衣品牌的創意部門負責人,時尚男裝界的記者對你/妳的作品如數家珍。好吧,你/妳現在是羅夫西蒙(Raf Simons),法國知名品牌克里斯汀迪奧(Christian Dior)任命你為新任的創意總監,然後你突然成為全時尚圈的焦點。迪奧的品牌特色是女人味、裝飾繁複、奢華又浪漫;現在遊戲規則來了:一、你必須延續創辦人克里斯汀迪奧的風格,繼承這個品牌的歷史及客戶;二、你必須讓大家看見品牌你的風格。喔!對了,你只有八週的時間。

克里斯汀迪奧是今日的服裝時尚產業中,碩果僅存仍舊擁有工坊的兩個品牌之一,但是要維繫工坊運作,又必須仰賴「高級訂製服」的製作;但是每一次的品牌新裝發表會,卻又正好需要工坊的全力投入,於是每一位專業的裁縫師,身上都至少有一件以上的業務量,這樣高壓的狀況,他們也沒別的方法,只能讓自己蠟燭兩頭燒。2014年的紀錄片「璀璨風華 Dior and I」,紀錄比利時男裝設計師羅夫西蒙接任迪奧創意總監的第一天,並且在品牌發表日的謝幕中結尾,鏡頭不僅帶我們走進高級服飾品牌的工作場域,也體會到他們在高度專業的領域中,如火如荼,如坐針氈的每一天。

undefined

不知道導演費德里科鄭(Frederic Tcheng)的後製靈感是不是由此而來:迪奧的裁縫工坊總是傳說克里斯汀迪奧的鬼魂,會在深夜出現;所以導演加入許多克里斯汀迪奧生前的影像,以及他的回憶錄(Dior & Moi)摘錄下來的自敘,把羅夫西蒙為迪奧工作的情境,剪接成一串串相互的對應,將羅夫西蒙和克里斯汀迪奧比擬成同樣的人。不論如何,羅夫西蒙在2012年五月接任創意總監後,除了認識他的工作團隊:執行長西尼陶達諾(Sidney Todano)、高級訂製服部經理凱薩琳里維耶(Catherine Riviere)、工坊洋裝部首席佛羅杭絲薛埃(Florence Chehet)及工坊套裝部首席莫妮克貝里(Monique Bailly)之餘,他還必須深刻研究克里斯汀迪奧的設計風格,再加入自己的詮釋。

不諳法語的羅夫西蒙,會議討論時需要左右手彼得穆里葉(Peter Muliere)的協助,必須跨越語言隔閡的不是只有他一個,還有首席裁縫富維歐里哥尼(Fulvio Rigoni)也是個不諳法語的義大利人。羅夫西蒙從克里斯汀迪奧過去的作品,汲取12個主要概念,再交由設計師畫出150到200個草圖後,由他挑選其中的三到四件。熱愛藝術的他,更大膽提議將美國噴漆藝術家史特林魯比(Sterling Ruby)的作品製成洋裝;這項提議讓各部門經驗老到的專家們,都傷透腦筋,因為畫面中過於繁複的顏色和線條,要以布料針織的方式呈現幾乎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距離發表會的時間,一點一滴的靠近,羅夫西蒙的團隊在巴黎市區租下一間私人豪宅,他向迪奧的團隊提議,這一次的新裝發表會,希望能用滿牆的鮮花布置整棟建築物內部。發表會的前15分鐘,羅夫西蒙緊張到哭了出來...

undefined

2015年的十月,也就是接任迪奧創意總監後三年半的時間,羅夫西蒙離開這份工作,並且在今年八月時接下另一個時裝品牌,凱文克萊(Calvin Klein)的創意總監位置。「璀璨風華 Dior and I」的鏡頭,帶領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時尚產業,至少讓我見識到,西方在頂級產業分層分工的精彩過程,這是臺灣除了頗具規模的媒體及科技業之外,幾乎看不到的景況。導演菲德里科鄭接受訪問時曾經說,他雖然拍攝過許多時尚產業的紀錄片:像是義大利品牌范倫鐵諾(Emilio Valentino)和已故時尚編輯戴安娜佛里蘭(Diana Vreeland)的紀錄片;但其實他對時尚產業的瞭解並不深入,他只是從法國到紐約學電影,再因為朋友的介紹才開啟一系列的工作。雖然我看過很多電影,但是我大學主修其實是義大利文,所以我接下來可能會有八週的時間,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像是變身成「費德莉卡費里尼」(Federica Fellini,費里尼本名是 Federico,此名以 a 結尾是女生),然後拍電影「 6 1/2」。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