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1996 Demi Moore-Led Abortion Film Coming to HBO

 

2017年的大年初一相當懷舊,HBO播出了這部自製電影「墮胎」(If These Wall Could Talk);這是我在大一選修的「女性主義」的課堂教材,我還記得老師原本選的是「時時刻刻」(The Hours),在播放的前一週突然改成這部「墮胎」。總之,十多年過去了,我依舊記得戴咪摩爾(Demi Moore)在這部電影的最後一場戲,我被她劇中的樣貌,震撼到說不出話來;今年電影播到這一幕時,我正大口的吃著晚餐,心中更是五味雜陳,痛苦到難以釋懷。(建議大家快找出來看,你/妳馬上就能體會我的感受)

這是1996年HBO製播的電視電影,在同一幢建築物中,從三段不同的時間點切入,非別住著三個不同的女人,各有各的故事;就像原文標題:「If These Wall Could Talk」(如果牆壁會說話),我們似乎可以聽見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還有她們的喜怒哀樂。首先是1952年的年輕寡婦戴咪摩爾,她是個護理師,卻不小心懷孕了。她四處尋找能幫忙墮胎的醫師,因為在當時的美國,墮胎還是違法的;等到她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適合的人選,對方卻遠在波多黎各,而且所費不貲,在她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終於有個最後的機會,有個醫師願意在戴咪摩爾家中的廚房,為她進行墮胎手術。然而就在醫師完成手術離開的瞬間,戴咪摩爾發現自己站在血泊之中,快要暈過去了...

如果牆壁會說話(一):墮胎

背景來到1974年,西西史派克(Sissy Specek)身兼多職、她是四個孩子的媽媽,一位夜班警察的妻子,一個終於找到時間能進修學業的女性,然後就在一切忙得不可開交的此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大兒子即將成年,女兒都過了青春期,後面的兩個孩子都已經上學了,家庭開銷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西西史派克考慮墮胎,並且把這件事和一位親近的女性友人討論;她閱讀很多關於墮胎的書,也問了老公的意見。此時,只有她的女兒非常支持墮胎,還和她大吵一架。保守的西西史派克幾經痛苦的掙扎後,她還是做出最後的決定--她要把孩子生下來。

安海契(Anne Heche)和已婚教授交往,分手時對方給了她一筆錢,希望安海契自己去墮胎。室友希望她能留下小孩,但是已經懷孕十週的安海契卻不願意,所以她獨自找到一個女醫師開業的診所,能提供安全墮胎的醫療手術。雪兒(Cher)是這間診所的負責人,這間診所受到反墮胎人士嚴厲的包圍,無時無刻都有抗議群眾坐在門口,用溫情喊話及強力說服每一個看診的病人。這間診所內的志工,除了會保護看診的病患,其實也提供諮詢,她們支持病人的選擇。安海契上了手術台,負責手術的就是雪兒;診所內的環境及醫療設備都很完善,所以手術也很順利的完成了,突然間一位年輕男人帶著槍,衝進病房對著雪兒連開數槍。此時,術後虛弱的安海契,抱著生死未卜的醫師,虛弱地仰天求救...

如果牆壁會說話(一):墮胎

比起電影中所討論的「墮胎」或「人工流產」;2017年的今天,我更想討論的是,我們的成長歷程中,有任何關於「挑選親密對象」的教育嗎?還是培養「與同一個人維持長年的親密關係」的想法嗎?或是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呢?我們如果在錯誤的時間,不成熟的經濟情況,卻突然要迎接一個新生命時,身為父親的一方該怎麼辦?身為母親的一方又該怎麼辦?我們的社會有幫助我們的管道嗎?我們有可能單獨養活一個小生命嗎?如果這一連串的問題,還沒有肯定的答案時,另一個「多元成家」的概念,又像一道閃電一般狠狠劈向臺灣社會,我們真的有足夠的智慧,可以承接這種嶄新的社會型態嗎?我想說的是,如果以上我提出的問題,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我會尊重他/她的每個選擇。因為我只想告訴他/她,「愛」可以使人堅強、讓人勇敢,卻也能柔軟地面對任何未知、挑戰和困境;而「愛」也是現今的臺灣社會,最、最、最缺乏的一環。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