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電影名稱看起來,似乎有種限制級電影的風格,但內容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紀錄片,所謂的「大師」和「新世代」的碰撞和交流,而且他們的融合,的確看到了很好的結果。

這是德國已故之名編舞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把自己的編舞舊作「交際場」(Kontakthof),結合四十位不曾接觸舞蹈訓練的年輕人、兩個老舞者及服裝、技術團隊一起發展的變奏舞作-「青春交際場」(Teenagers Perform "Kontakthof")這個編舞家來過台灣兩次,也吸引很多藝文愛好者、媒體和藝術圈學生的喜愛和追逐。過世時也很低調,但也震驚全世界,台灣有很多這個編舞家的迷哥迷姐,但我不是,只是這支片子我一直很有興趣,看了之後果然也很有啟發。

null

我覺得很少有文字、影像或任何的理論,可以把「創作」這件事,說明的很清楚;創作的過程,本來就是很神秘、詭譎和難以預測的,我自己一天到晚在做這件事,但是我也很難說明得很清楚,究竟這個過程是怎麼發展,會如何堆疊各式各樣的概念,何謂「遇到困難」,該怎麼解決,這部紀錄片,倒是忠實的把「藝術創作」的過程,毫無保留地展現給大家。如果對「創作」的想法很模糊的,甚至有志開啟創作一途的,這整部片一定可以解答這個問題,「創作」的核心概念不脛而走。

西方人由於比其他國家早進入已開發國家,吸引相當多貧窮國家的移民、勞工,甚至是非法移民進入國家,德國甚至曾經在移民政策上大開門戶,讓許多土耳其、中東和吉普賽人進入自己國家,有些甚至就地合法。種族混雜的情況,常常讓西方社會,在宗教、教育、政策甚至生活上有很多的衝擊和協調。而紀錄片裡的年輕舞者(雖然稱之為舞者,但他們在之前,並不曾受過任何的專業舞蹈訓練)就是這樣的背景。他們從一開始的封閉自我,到後來願意打開心胸,和其他人接觸,雖然這說法很老套,但是藝術可以穿越很多事情,其中一個就是「不信任感」。台灣也即將邁入多民族共存的情況,也逐漸有膚色、種族的問題,提早預知社會的變遷,對每個人都是好事,準備好面對未來的文化衝擊,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或衝突。

null

碧娜鮑許的創作方式,和我自己的「咖啡系列」的創作方式幾乎一模一樣,在此之前,我完全沒看過她的作品,也沒接觸過任何關於她的資料;我自己看片時也嚇了一跳。我們都把重點著重在「角色塑造」:找出每個人物的差異性,是我們設定和關注的焦點,加上大膽色調、剪裁乾淨俐落的衣服;誇張生動的表演和簡單的舞台搭配,然後最大的重點在,足夠渲染全場氛圍和情境的配樂。這些細節的堆疊,就足以建構出一部部令人驚豔的作品,我不是老王賣瓜,只是我們找到了創作的方式,是個成功的公式,每件事情都會有一個,但是需要自己耕耘。

在「青春交際場」(Dancing Dreams)的電影中,我看到的是創作的原則和結果,我們總是必須以「結果論」來看事情,成功與否不一定是來自票房或評價,而是完成度的多寡。聽不懂嗎?就是說,每個創作者的心中都有一把尺,我們都知道,自己要把事情完成到什麼程度,才算滿意。我們只想做到自己滿意的樣子,不一定是滿分,我們容許一點點的失誤。

但從不容許完全不努力,還有一開始就投降的那種;我們稱為:「廢渣」。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