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stasia (1956) : Bergman,Brynner,Hayes: Amazon.se: Movies & TV

 

觀賞美國電影「真假公主」(Anastasia)的過程其實很感傷,因為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偶然轉電視時,在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ic)曾經看過關於羅曼諾夫王朝(Romanov Dynasty)的末代沙皇一家滅門的紀錄片,結論是許多科學證據指出安娜塔西亞女大公早在1918年時已經與全家人一起遭遇不測;直到蘇聯解體前,關於安娜塔西亞女大公倖存的流言,仍在歐陸各國層出不窮,還有更多人冒名偽裝引起軒然大波。改編自同名法國劇作,電影版出現之前早已在英語的戲劇圈引起風潮,這部電影更讓已故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順利重返保守的美國影壇,而且這次是彩色的英格麗褒曼呀!

已故俄羅斯男星尤伯連納(Yul Brynner)的表演精鍊又很強勢,整部電影都看得到他在肢體表現、神態表情及說話斷句總是乾淨俐落;與人生正逢低潮的英格麗褒曼,在滄桑與絕望中藏著倨傲,言詞閃爍卻又帶著一絲不凡的樣貌形成強烈對比,於是這兩人互為主從的關係在故事時間內持續反覆糾纏,這個張力帶給觀眾無限大的想像空間。英格麗褒曼仍然帶給觀眾的豐富又有層次的表演,請想像成主角在劇情中際遇的改變,主角內心與外在處境同步提升。不過電影公司沒有故事時間發展主角的內心變化,如果她的悲傷和遺憾在電影中有點平庸或淺薄,可以怪罪電影在後製剪輯時,相當大程度剝奪觀眾感受挫折的劇情時間...

Anastasia (1956) – Cinderella Meets Pygmalion Meets Russian History |  Christina Wehner

故事的背景是1928年的巴黎,逃出精神療養院而流落街頭的英格麗褒曼原本要跳河尋短,卻被前白軍將領尤伯連納率領的團隊阻止,這群帝俄支持者的目標是透過生死不明的女大公身份,讓英格麗褒曼繼承英國境內一筆可觀的遺產,而他們也能在極短的時間提升財富;英格麗褒曼的反應非常不尋常,表面上看來是個病情嚴重的失憶症患者,但是她竟然對於帝俄時期深宮內院中,各種人際關係及生活習慣瞭若指掌。經過尤伯連納各種縝密又詳實的計畫後,英格麗褒曼逐漸被認定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家族中的唯一的生還者,更重要的是,如果能獲得長住丹麥的皇太后祖母海倫海絲(Helen Hayes)的認同,就更具說服力了。

英格麗褒曼和尤伯連納前往丹麥的時光背負巨大的壓力,最終獲得晉見皇太后的機會,這個關鍵的場景又能夠緊密扣合最後開放式的結局,為當年被認定是懸案的事實,留下聰明又狡猾的伏筆。如果觀賞過英格麗褒曼與前夫義大利導演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合作的其他作品,一定會感受到形式與風格上的巨大差異:美國電影「真假公主」採用典型三幕式劇情、封閉式敘事結構及消失的隨機感,敘事節奏相當沉穩、扎實沒有空拍,很像搭上一班奔馳的命運列車,毫不遲疑地奔向終點。也許英格麗褒曼把自己人生經歷化成主角的主觀感受,曾經如日中天的事業遭逢巨變,婚姻失敗的同時也失去大女兒的監護權;但是如果少了冷酷、壓抑、跋扈的尤伯連納,讓理性與感性缺乏激烈的衝突,這部電影就不好看了。

Ingrid Thursdays: Anastasia (1956) – Play it Again, Dan

採用封閉式敘事結構(closed narrative structure)的電影,常常能帶給我極大的快樂,而且因為故事結構是封閉的,所有的人物角色都很容易找到故事中的使命,每段劇情的敘事任務及功能也非常明確,因為如此,通常封閉式敘事故事的角色人物,通常他們的性格鮮明也很容易預測結局,而演員只要恰如其分的演出都能夠獲得觀眾的滿堂喝采。唯一最危險的因子是觀眾,因為觀眾對於封閉式敘事結構的手法都非常熟悉,所以觀眾的標準越來越嚴格,像是觀眾不喜歡主角的旅程一帆風順,也不喜歡故事的反派過於血腥殘酷,而且無懈可擊;觀眾也不喜歡主角的後援部隊來得太早或太遲,或是故事的曲線的變化缺乏邏輯或是過度理性缺乏激情,還有,觀眾更在乎的是得到一個自己無論在理智與感性層面,都能欣然接受的完美結局。雖然我認為電影「真假公主」的結局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敘事結構的操作,但是故事本身仍然符合結構完整、內容堅實而且還有漂亮的收尾等,滿足觀眾嚴格檢視的相關元素。更棒的是由三位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尤伯連納、海倫海絲的同場競技,也算是電影表演中,難能可貴的「華山論劍」的一刻呀!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