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美國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中外型甜美迷人但個性優柔寡斷的女主角,很多觀眾認識已故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但是身為英格麗褒曼的無腦影迷,我更大力推薦1944年的美國電影「煤氣燈下」(Gaslight),才能真正感受英格麗褒曼歷久不衰的螢幕魅力。除了英格麗褒曼精確掌握住受害女性細微、豐富又層次的心理變化,電影中強勁的反派男主角,法國男星查爾斯博耶(Charles Boyer),從面容到舉止更是出神入化、不折不扣的大說謊家,另外還有一生成就非凡的已故英國女星安琪拉蘭斯伯瑞(Angela Lansbury)的飛猴(flying monkey)加持。我最喜歡電影結局了!好人一生平安!
改編自同名劇作而且改編幅度不小,甚至早在1940年已經有更忠於原著的英國版「Gaslight」,英格麗褒曼和查爾斯博耶結為連理時,丈夫對於妻子繼承的豪宅有著過人的執著:扶養英格麗褒曼長大成人的親戚,是一位居住在倫敦的歌劇名伶,十年多前在住處遇襲身亡,但是警方找不到兇手,當時同住而且年幼的英格麗褒曼差點遭到毒手。故事的主線環繞著豪宅內丈夫對妻子的各種顯性、隱性的心理操縱,首先讓妻子的自我認知病理化,說服健康的妻子相信,生活出現異樣是因為她個人病徵,接著孤立妻子的生活,失去社交互動及校正錯亂的認知;等到妻子真的生病,丈夫就可以為所欲為,像是找出藏在閣樓的珠寶...
電影「煤氣燈下」室內景的場景設計大幅度參考1940年代的版本,兩個版本敘事風格迥異但是精采程度不相上下,英國版是由故事的事件領導敘事,讓攝影機目擊每一段情節發生,而觀眾在每一個緊張時刻都彷彿親臨現場,使得焦慮及恐懼的體感非常強烈;美國版更像是明星時尚伸展台,把這個懸疑又緊張的故事增添更強烈的娛樂感受,觀眾會緊跟著角色的人生變化,但是被限制站在公正第三方的立場,在每一刻焦急地等待片中人物的覺醒。我非常喜歡英格麗褒曼表現出的病識感是漸進式的認知失調,表現出危機情況起伏不定但趨勢向下,甚至獲救之後她還有嚴重的創傷壓力反應,是不是都讓觀眾更能同理她的創痛呢?
因為「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已經成為心理分析領域的一種描述特定情境的專用詞彙,而法國男星查爾斯博耶的自戀者人格形象實在太精采了:首先,查爾斯博耶非常熱情有朝氣,他展現超人的魅力吸引英格麗褒曼,這樣的熱情很短暫,獵物上鉤後就不復存在了;然後他否認妻子的感知,否認妻子回到命案豪宅的創傷反應,否認妻子出身大戶人家對僕人的尊重,並且建立妻子認知錯亂的假象,並且嚴格禁止妻子與他人社交,讓英格麗褒曼活在豪宅形象的孤島。如果妻子有反抗意圖,查理斯博耶會勃然大怒,用情緒阻止東窗事發,但是現實畢竟比電影更殘忍,言語、肢體的暴力隨之而來,而且永無寧日。如果你/妳不幸遭遇到煤氣燈效應,請一定要學會保護自己,趕快脫身,因為救援團隊通常很晚、很晚、很晚才抵達...
大約五、六年以前,第一次聽到心理分析的專業用語「煤氣燈效應」,因為當時還不是英格麗褒曼的無腦影迷,而且年代久遠的黑白電影真的很容易讓人卻步,所以一直沒有鼓起勇氣欣賞這麼精采的電影「煤氣燈下」;但是我回想一下當時的情境,應該是因為我很著迷於收聽美國一位長期研究自戀者人格特質的臨床心理師的頻道,希望透過專業分析滿足我對某些專有名詞的好奇心,也似乎能窺見芸芸眾生的更多面向。雖然電影「煤氣燈下」似乎只呈現最傳統的一種自戀型人格,但我覺得這個樣本也足以讓每個觀眾仔細觀察,那些擅長心理操縱的自戀者們,如何開始操縱大家的認知,然後受害者又如何逐漸失去抵抗的能力,然後這些自戀者們真正的渴望可能是什麼,而受害者該怎麼順利脫身。我可能不夠客觀的觀察,我好像可以在臺灣的大街小巷、都市鄉村的不同環境的生活圈裡,找出各式各樣、多元繽紛又常見的煤氣燈效應的情境,還有自戀人格專業歌隊的飛猴部隊,任何一個情境都和電影「煤氣燈下」的故事內容大異其趣又大相逕庭。所以學習像電影中的英格麗褒曼一樣,從煤氣燈密室順利脫逃非常重要,我不認為她是機器神下的救贖,我認為她有高度的精神意志力,讓她撐到救援抵達的那一刻,絕對、絕對、絕對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