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聽最喜歡的小紅莓樂團(The Cranberries)的作品「水仙輓歌」(Daffoli Lament), 這首歌最大的特色就是濃烈的愛爾蘭式抑鬱。德國電影「重返蒙托克」(Return to Montauk)的編劇之一,是愛爾蘭文學巨擘科姆托賓(Colm Tóibín),暗藏極具巧思的愛爾蘭點點滴滴,讓電影更有情感與深度。我先說,我很喜歡這部電影,我真的很喜歡這部電影,可是我想要每顆鏡頭再廣一點、再久一點,跳接再少一點、對話再少一點,空景再多一點,安靜的時間再多一點...然後我就可以聽見妮娜霍斯的心跳聲,因為大家都知道,妮娜霍斯的心跳聲是全世界最精采的表演...
改編自瑞士劇作家麥斯弗里希(Max Frisch)的同名自傳體小說,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en Skarsgård)是位長住柏林的暢銷作家,電影的一開始,他和女友蘇珊娜沃爾弗(Susanne Wolff)及出版社宣傳為了新書而巡迴紐約。史戴倫史柯斯嘉過去可能有過婚姻,還有一個16歲的非婚生女兒,他在新書中做了最強而有力的自白:父親死前的告誡讓他想起那些他愛過的女人,其中最想挽回的錯過就是德國女子妮娜霍斯,他們在紐約長島的蒙托克相識相戀,妮娜霍斯在美國完成學業成為律師。根據男方的說法,他們被人生無情的分開了,史戴倫史柯斯嘉在書中充斥這樣的自白,可是這只是一方的說詞而已。
史戴倫史柯斯嘉的態度非常積極,找到事務所又找到住家;妮娜霍斯一開始很遲疑,但是在她心底有一些秘密想要講出來。妮娜霍斯的事業如日中天,錢多到花不完,她告訴史戴倫史柯斯嘉自己已經不想回德國,希望把年邁的雙親接到紐約住,不過也不一定是紐約,她曾經在緬因州置產又賣掉,如今她在蒙托克地區買下同事的豪宅。史戴倫史柯斯嘉對於妮娜霍斯擁有的一切非常羨慕,他的新書宣傳之旅也只能和女友住在旅館最平價的雙人房。我們應該可以看得出來,眼前的暢銷書作家早就不是妮娜霍斯當年交往的文藝青年了,他粗俗無禮,個性自卑又自溺。
妮娜霍斯從她的角度講述她的版本的分手故事:年輕的史戴倫史柯斯嘉不告而別,妮娜霍斯怎麼樣都找不到人,一下子好像在柏林,又好像在義大利,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被丟下,她非常悲傷,她希望史戴倫史柯斯嘉留在紐約。數年後,她和律師丈夫相戀結婚並在紐約定居,但丈夫很年輕時就死於心肌梗塞,她無法直視傷痛覺得自己也像死去一樣,她嘗試心理治療包括催眠在內,成效如何不得而知,畢竟我們感受到她的絕望蔓延在日常生活中。兩個人重返當年相識的蒙托克,重溫舊夢的兩人好像回到年輕相愛的樣子。史戴倫史柯斯嘉終於說出為什麼要逃去歐洲,和妮娜霍斯交往的期間,他讓另一名女子懷孕,那是他唯一的孩子。妮娜霍斯的態度不卑不亢,她只問對方,為什麼不讓自己知道,因為當年的自己甚至希望和史戴倫史柯斯嘉生養孩子...
這部電影對白很美、哀傷很深遠、敘事很流暢,可惜史戴倫史柯斯嘉沒有把握好詮釋角色的角度:一位散發腐爛臭味的中年男人想像自己仍然年輕美好,最後被一頭撞上現實的牆而鼻青臉腫。如果他能夠讓自己感受中年危機的那份惶恐,他和妮娜霍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會更令人毛骨悚然。我喜歡這電影融入豐富文化的元素,把電影中的紐約變得更像柏林一點,畫面裡許多如愛爾蘭蒼綠的草原和海天一線的自然風光、畫龍點睛的愛爾蘭酒吧和愛爾蘭音樂,那些我深愛的愛爾蘭的小細節就像綴飾一樣灑在電影間。但是最悵然的還是妮娜霍斯的表演,只要再多個兩秒鐘,再少兩句對話,我又可以聽到妮娜霍斯的心跳聲,那是我最喜歡她的表演的地方...每個地方都差那麼一點點,就差那麼一點點,真的差一點點就能列入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了!我是認真的,真的只差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