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在英國電影「莊園魅影」(The Eternal Daughter)中窺見許多其他的熟悉的剪影,於是一種悲喜交織的複雜情緒,彷彿隨時湧上心頭。因為如果妳/你看過蘇格蘭女星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演出的美國電影「茱莉亞」(Julia),妳/你會驚嘆於蒂妲史雲頓,竟然能賦予角色這麼多豐富的層次及精準的情緒,而且化身成美國中低階層的女子也毫無違和感。另一個熟悉的剪影是已故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在歐洲電影「花落花開」(A Matter of Time)中演出年邁的伯爵夫人,分飾兩角的蒂妲史雲頓演出頭髮花白的母親,像極了那個角色;這樣的既視感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但我非常、非常、非常享受這些驚喜的巧合。
表面上看來,身為電影製作人的蒂妲史雲頓帶著年邁的母親及母親的愛犬,回到一棟曾是母親兒時經常拜訪,後來改成旅館的一幢英國鄉間莊園,她希望母親回到此地後,能夠藉此與她分享更多往事與回憶,讓她能以母親為題,創作她的下一部電影。蒂妲史雲頓不安的心情貫穿整部電影,透過陰森又晦暗不明的氛圍,帶點復古又懷舊的謎團,她希望母親能夠認同自己的付出,希望母親可以流露自己的感情。我看著我的上一代人也是這樣拼死命地,想要他們的上一代的回答一模一樣的問題,因為蒂妲史雲頓的母親,也正好就是我也見證過的許多經歷二戰的那一代人一樣沉默寡言,也不擅長表露自己的喜好。對我而言,這部電影的每一分鐘更像是回答我長年以來壓在心底的問題?為什麼嬰兒潮世代的人如此執著於父母的關注?
英國電影「莊園魅影」中,對白是帶動劇情的重要線索,而由蒂妲史雲頓一人分飾兩角的決定,更讓潛在的風險劇烈升溫,一旦這對母女無法一眼辨識,觀眾就會立刻失去觀影的動機,不過蒂妲史雲頓的寫實表演能力極為出色,她讓兩個角色的說話節奏、行動速度、性格及神態都有明顯的差異,加上專業的妝容及造型就更能打破臉孔的限制,讓觀眾真的相信是兩個人物正在對談。導演瓊安娜霍格(Joana Hogg)一如女性執導的風格:重視故事結構與情節的完整、衝突點必須明確也容易辨識,角色不只在逆境成長,也在結局蛻變成熟...但是看了非常多的電影之後,我總是希望女性導演能夠表現得更強勢一點,但是這個課題讓我思考了很多年,我想問的是,所以女性導演到底要強勢在哪一點?
於是身為英格麗褒曼的無腦影迷,我從她的已故前夫,我也認為他在影史地位其實被低估的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執導作品,找到一個合理的可能,因為他是一個非常擅長放置攝影機的導演,他非常懂得透過觀眾的眼睛看場景,於是景框中的世界就是觀眾最舒服的視角,觀眾也很容易感受到他規畫每個鏡次中靜態及動態構圖的用心,還有更棒的是,他保留很大的空間讓演員可以真正的表演,不僅特寫很有張力、中景很有張力,遠景及大遠景也都充滿活力;不要忘記當時戰後百廢待舉,他的電影樸實中帶著堅韌的人性光輝,也即使結局常常疲軟無力,但是他的景框中靜態及動態的構圖能力,絕對能成為任何女性導演、女性攝影師處理故事題材時,最能迅速上手、最快提升影像質感的教科書範本。
如果已經很習慣觀賞藝術電影的觀眾,觀賞英國電影「莊園魅影」的過程,應該會是個很輕鬆自在的時光,即使場景及配樂有點陰森,但它仍然是個溫暖、真誠而且具備「覺醒的一刻」的有趣故事;如果能讓每個鏡次的時間再長一點,每個段落的空白再多一點,然後多一點景框中構圖的趣味再強烈一點,也許看完會有更令人滿足的體驗。如果很容易受到造型、妝容或場景染色的蘇格蘭女星蒂妲史雲頓,能再次演出一個為短期目標忙得焦頭爛額的角色,就像她在電影「茱莉亞」那樣,或是義大利電影「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的馬切洛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anni)那樣,或是瑞典電影「假面」(Persona)的比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那樣,而那些角色總是在緊湊的人生節奏中,力圖找到生命的出口。如果我的願望剛好成真了,我也會非常、非常、非常享受這個驚喜的巧合!我能保證,蒂妲史雲頓扎實又絕不含糊的寫實表演,才是她最深藏不露、最令人望之興嘆的硬實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