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結局短促又強而有力,法國電影「儀式」(La Cérémonie) 帶給觀眾相當震撼又出人意表的收尾,加上電影的前中段,平實卻帶著懸疑的敘事。我不敢確定已故法國導演克勞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的作品,是否被當代影人低估?我需要時間及經驗才能回答這個艱深的問題。也因為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與導演克勞德夏布洛曾有過多次合作,也因此我得以持續那些我所不知道的電影世界的冒險。女主角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是個聰明伶俐卻有嚴重失讀症的人物,如果她的角色沒有遇到文字或書時,任何人都會以為她只是個俐落、敏捷,個性內向寡言的管家。
改編自英國小說「A Judgement in Stone」(判決確定);經濟無虞的賈桂琳貝茜(Jacqueline Bisset)及尚皮亞卡索(Jean-Pierre Cassel)共同育有兩個孩子,雖然大女兒是男方前段婚姻的孩子,一家四口和樂地生活在市郊的宅邸裡。偌大的房子需要一位專門的家政服務,維護屋內外的環境整潔,而幹練的桑德琳波奈兒不僅擅長居家收納,廚藝佳,而她幾乎沒有私人生活,讓這對雇用她的夫妻,經常忘記她需要休假時間。桑德琳波奈兒為了隱藏自己不能讀寫的真相,聰明的她想盡各種理由,讓家政工作順利進行:她說自己視力不好、家裡電話故障或乾脆轉移焦點。可惜這些努力反而成為最後悲劇的墊腳石。
伊莎貝雨蓓是桑德琳波奈兒在郊區宅邸附近唯一的朋友,她們兩人經常在宅邸裡一起看電視、週日時參加附近教會的慈善舊衣回收活動,伊莎貝雨蓓在郵局櫃台工作,上班總是漫不經心,但是她有一段駭人聽聞的過去,即使此案件法院宣判她無罪,但是女兒因她而死亡的傳聞,仍然在小鎮裡陰魂不散;不過桑德琳波奈兒的過去也是不遑多讓,重病的父親多年前發生意外死亡,涉有重嫌的桑德琳波奈兒也是全身而退;電影中這兩個人打開天窗說亮話的一刻,難免觀眾倒抽好幾口氣。男主人尚皮亞卡索因為私人信件,經常被拆開,還有前面的江湖傳言而非常討厭伊莎貝雨蓓,也因為她的緣故愈加討厭桑德琳波奈兒,然而尚皮亞卡索也因為自己打獵的嗜好,反而迎來故事的最大危機...
身負重任的桑德琳波奈兒處理角色的方式令人驚豔,我喜歡她的表情與肢體都很乾淨、俐落,態度總是堅定、自然,不扭捏造作,非常沉穩地讓主角的困境被忠實呈現,對比宅邸主人一家四口的一派天真,桑德琳波奈兒的過度內斂也剛好能帶給觀眾一種不安,並且指向結局的大型危機;然而電影中的另一位配角伊莎貝雨蓓,表演時思考速度很快,角色動機轉換速度也很快,觀眾從她的表演看到角色對於劇情事件採取的積極回應,但我更喜歡她的巔峰之作,也就是多年後的另一部歐陸合拍電影「鋼琴教師」(La Pianiste),因為伊莎貝雨蓓的表演更適合逆向操作,透過自私、冷酷、缺乏感受力的角色,降低角色人物的外在反應,才能將她在表演時,最擅長的快速應變的能力,一個顆粒接著一個顆粒的被觀眾看見。
近年來,每當在各種場合,遇到美麗優雅如電影中的女主人賈桂琳貝茜類型的人,即使身為女性,我仍會非常警覺而且刻意保持距離,絕不單獨與她們互動;如果不是代表公司機關,肩負著極為重要的公務需求,我個人絕對不會,也不願意代表個人立場,與她們有更多接觸。我當然知道打扮華美、應對得宜的人們,總是給人一種自信、大方,而且非常有魅力的樣子,讓人很想要主動接近對方,我也明白能夠有機會跨入不同的社交領域,結識不同的群體,也許能展開無限可能,但是我們更該留心的是我們的心理健康,身為個體的存在感需求,我們經常忘記很多人的邊界感薄如蟬翼,她們在引導話題時頭頭是道、談笑風生,但等到其他人說話時,她們的眉飛色舞就會變得意興闌珊,她們的興趣只有她們想要建立的人脈,如果我們不是她們的目標,聚會中的我們也就只是那些人眼中的場景而已。看完電影「儀式」之後,我本來還在努力思考,最終讓桑德琳波奈兒及伊莎貝雨蓓,發展成如此驚悚結局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很多人的答案是「階級」,我覺得還要加上「傲慢」,偏偏傲慢的人更沒有自覺,更容易肆無忌憚的傷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