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拍攝史詩級大場面著名的已故蘇俄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其實是演員出身,他在分鏡畫面無比詳實又完整的設計,讓他的導演作品迄今仍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電影藝術殿堂,謝爾蓋邦達爾丘克不僅對動態影像有強大的執行力,他也擅長將多線敘事的文學巨著改編成影像,並且以超乎觀眾專注力的敘事功力,講述無比精彩的跨時代歷程。 另一位蘇聯導演謝爾蓋帕拉贊諾夫(Serguei Paradjanov)則善用濃郁色調及民族風情,充分展現視覺美學幻象的極端創意。在中國電影「霸王別姬」中,觀眾看見史詩規模的時代劇敘事,繽紛鮮豔的國族色彩,還有香港作家對中國北方民國時代的華麗想像。
改編自香港作家的同名小說,小說人物大幅度取材自逐漸被淡忘的星塵往事:曾經滄海的已故京劇大師梅蘭芳及梨園女皇孟小冬的生平軼事。20世紀初期,年輕男旦梅蘭芳已經是聲名鵲起的名角,1920年代後也受邀至日本、美國、蘇聯演出逐步成為國際巨星,中國共產黨執政後梅蘭芳曾任全國人民大會代表,也加入共產黨並持續培育戲曲人才,但在中國共產黨主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政策執行前已經溘然離世;1908年出生的孟小冬比梅蘭芳年輕很多,以女性老生聞名,與梅蘭芳因戲相戀,也因為男方家庭因素分開。孟小冬很年輕時就決心封嗓不再登台,後來也為了躲避文革期間的人身威脅而從香港走避臺灣,據傳她有吸食鴉片的習慣,身後長眠在臺灣的新北市。
故事的起點大約1970年代末,經歷過恐怖又駭人的文革十年浩劫,也走過家破人亡的不堪歲月,張國榮與張豐毅又回到舞台上唱起最熟悉的戲曲「霸王別姬」。兩人的成長經歷分別由多位青少年演員接力完成,兩位主角的經歷與大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大約從中國的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包含日本侵華戰爭,又橫跨到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之間的三、四十年間。動盪的中國政局、痛苦悲傷的童年記憶,體驗了紙醉金迷的浮華世界後又遭逢巨變,最痛苦的是已故香港男星張國榮在戲曲角色與電影中的現實世界,對同門師哥張豐毅的愛與佔有慾,到底算不算是同性間的情愛也很難釐清,一切被投射在不甚遙遠但也不可能開口談論的保守年代,電影中化身為戲迷的葛優大概是唯一能替張國榮分憂解勞的人物了吧...
電影「霸王別姬」最大的特色還有強烈又綿延不絕的高亢情緒,導演陳凱歌確保每一段情節內容都確保務必拉扯觀影人的情感,不間斷地激昂情緒貫徹整部電影,製作團隊如何貫徹這樣的指令?演員表演當然非常重要,不要忘記戲曲色彩濃厚的配樂及由當代與戲台服飾交錯的視覺呈現,更加推升張國榮演出的角色的悲劇色彩,也同時確保讓觀眾走出戲院後仍保有惻隱之心。張國榮如此全心投入、集戲曲身段與電影表演的雙重實力、有如瘋魔一般的努力就此得到全體觀眾的支持與愛。我自己最喜歡的劇情則在電影的中後段:張豐毅和鞏俐夫妻兩人正在喝酒乾杯,而張豐毅兩次摔不破杯子,把現場氣氛弄得很詼諧的那一場戲:鞏俐笑了、張豐毅也笑了;我一邊看電影一邊笑,因為劇情實在太苦了,每個人都經歷太多了...
中國導演陳凱歌雖然很喜歡也很努力分解大架構的故事,但是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在場面調度及情緒分配的執行更為成熟冷靜,鏡次之間的接壤更為流暢平順,也許更收斂的野心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近代許多人對於1912年至1949年間的民國時期充滿華美的想像,從小說、電影或是時代劇都可以看見這些假設;即使當時兩次大戰期間的中國政局始終不穩,但是民間流傳文化多樣性似乎可以在當時的流行穿搭中窺見一二;彼時的臺灣在做什麼呢?深受日本文化及日本帶來的歐陸風潮,各式各樣的文化都在這邊自由發展。二戰的結束,以及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的執政鐵腕,將單調缺乏生氣的共產紅色美學成為中國的唯一色彩,噴氣式的革命手段和獨裁者的武斷踐踏中國的傳統價值;來到臺灣的中國國民黨則自詡為文化繼承者,粗暴地將中國北方的風景搭建在南方的土壤上,北方美學成了某個時期的唯一的信仰。這些意識形態帶來的文明浩劫,就像一場失控的梨園惡夢;也許更收斂的野心才能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也許觀眾不該只對民國時期充滿想像,應該對自己的每一分未來,都要有更多美好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