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已故美國非裔女性音樂家「妮娜西蒙」(Nina Simone)的起點,是這首非裔美人的靈魂樂經典「Sinnerman」(罪人),這首歌似乎有不同版本的歌曲長度,而且歌曲中的曲式變化多端、還有豐富及節奏差異及配器加入、甚至是詩一般的極簡意境,讓我忍不住思考,究竟民俗音樂是不是每個族群文化的靈魂發言系統,於是缺乏民俗音樂的民族已經是沒有靈魂的殭屍,沒有意識沒有感知的活死人呢?不過話說回來,即使廣為流傳的「Sinnerman」版本不計其數,甚至被眾多影視作品廣為引用;多年來我一直鍾情妮娜西蒙的版本,她的低沉渾厚中帶著不羈的嗓音,才是我相信最能夠詮釋善惡果報的救贖之聲。
美國紀錄片「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為我的好奇心準備了完整的一堂課,尤其我超級喜歡她的代表作「Ain't Got No, I Got Life」(我身無長ㄓㄤˋ物),電影中還有妮娜西蒙美麗優雅的女兒麗莎西蒙凱利(Lisa Simone Kelly)為母親精彩的一生現身說法,觀眾不僅能著眼於妮娜西蒙出色過人的音樂事業生涯、或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美國民權運動家身分,還會看見一位職業婦女在事業與家庭間無法平衡的困境,甚至還有妮娜西蒙個人長年深受精神疾病傷害的苦痛。如果還有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應該是早年習以為常的婚姻家暴問題,妮娜西蒙的第二段婚姻也遭受非常極端的親情暴力。
今日我們熟知的妮娜西蒙本來完全沒有要往娛樂圈發展,她原先一心一意只想成為美國非裔古典鋼琴家,本名尤妮絲偉蒙(Eunice Waymon)的妮娜西蒙,自幼年時期透過教會接觸鋼琴,接著經歷過完整的古典音樂教育,能彈奏諸如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v)等作曲家的作品,她甚至對德國作曲家J.S.巴哈(J.S. Bach)情有獨鍾。大學求學失利後,妮娜西蒙試著在酒吧彈琴維生,工作時間從每天凌晨12點至早上7點,同時她必須學習彈奏靈魂樂、藍調或是當代的流行歌曲,酒吧老闆甚至逼她開口唱歌。至於「妮娜西蒙」是她駐唱時期為自己取的藝名,這樣可以瞞著媽媽。
妮娜西蒙的事業大約在1950年代末起飛,她在幾個重要的登台演出中受到廣大聽眾的關注,像是受邀至1960年的新港民謠音樂節(New Port Folk Festival),或是紀錄片中找到知名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創辦人主持的節目片段。1962年時唯一的女兒麗莎西蒙凱利出生,女兒對於雙親當年奢華氣派的生活環境仍然歷歷在目。在時任丈夫兼經紀人的操盤之下,妮娜西蒙在1963年登上夢寐以求的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轉折也在同一年推出的「天殺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 Godddam),妮娜西蒙選擇走上人權鬥士之路,導致她事業與婚姻雙崩盤。但是她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反彈先生」(Mr. Backlash)、「有天賦的黑人青年」(Too be Young, Gifted and Black)卻在這樣堅定的信仰中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