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因為愛你」(Carol)中,中年主角卡蘿艾爾德(Carol Aird)為愛奮不顧身的決心,讓觀眾既憐惜又不捨,歸功於澳洲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貫穿全片,深情款款又意味深長的凝視,還有為了女兒的監護權竭盡全力,絕處求生的意志;即使她氣力放盡,最後仍然一無所獲,幸好,電影敘事沿襲原著的設計,讓結局停在黎明破曉時,為觀眾內心種下無限美好的想像。我推測卡蘿艾爾德的原型人物,應該是1950年代經歷監護權爭奪的名人,而官司結局是女方黯然敗訴。個性堅強、勇敢卻低調,外型令人著迷的卡蘿艾爾德不容易詮釋,但我認為,美國女星莎朗史東(Sharon Stone)也可以是另一個了不起的卡蘿艾爾德。
戲份極為有限的莎朗史東在獨立電影「森林裡的男人」(When a Man Falls in the Forest),才算是讓觀眾看見她的外貌與實力兼具的最佳例證,畢竟從我的角度看過去,電影「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的情節與技術層面設計,都相當曲折駭人,也就是說,由全體團隊合作的成果,遠比她個人表現更為搶眼;而另一部電影「致命的快感」(The Quick and The Dead)中的莎朗史東,有如東方武俠電影的俠女劍客,帥氣逼人又富正義感,常為弱者挺身而出,而我從電影的第五分鐘開始暈船,加上她的對手演員反派人物金哈克曼(Gene Hackman)壞到銘心刻骨,於是我的思緒在看完電影後,糾結成一團有如激情過後。我想說的是,莎朗史東的影史地位,已經被她驚世美貌所耽誤,但是她的才華與天份不容小覷。
美國男星狄倫貝克 (Dylan Baker)是一位辦公室的夜班清潔人員,個性內向而且有嚴重社交恐懼,連接聽電話也會緊張得半死;他的工作晝伏夜出,經常聽到鄰居家裡的爭執,而他的負面想像力讓他活在生活恐怖片場景;高中時期孤獨又內向的狄倫貝克,遭到提摩西赫頓(Timothy Hutton)及普魯特泰勒文斯(Pruitt Taylor Vince)的霸凌,多年後,三人又在狄倫貝克的工作場合狹路相逢。三人中,社經地位最高的應該就是提摩西赫頓,他也最自我中心而且粗魯無禮、言語表達時也非常容易惹惱旁人,很能解釋他的妻子莎朗史東為何陷入重度抑鬱,連兒子也與他話不投機;我覺得電影中提摩西赫頓的結局,應該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一個更平凡、更不起眼的事件,凸顯他的一生無足輕重,才能荒誕到讓觀眾發笑。
美國導演雷恩艾斯林格(Ryan Eslinger)努力讓這部電影呈現靜謐、疏離、諷刺中帶點怪誕的風格,整部電影頗有經典獨立電影「巴頓芬克」(Barton Fink)中的風格與趣味。不過既然我為了莎朗史東而來,我必須要大力讚揚她的精彩表現遠遠超乎我的預期,因為我完全不覺得她是個有能力處理壓抑、內斂、憂鬱等情緒面向的演員,畢竟從她過去的角色經歷來看,不論是電影「銀色獵物」(Silver)、電影「驚世第六感」(Diaboliques)或是喜劇片「第六感女神」(The Muse)的角色,總是意氣風發地向外表達欲求,也強勢表現人物角色對外部事件的回應。但這次完全不同,莎朗史東拒絕回應、努力保護角色動機,甚至關閉互動管道,就像電影「因為愛你」中的卡蘿艾爾德一樣,即使經歷萬般挫折仍堅守對愛情的渴望。
電影「森林裡的男人」中,主角狄倫貝克的戲份顯得極為吃重,幾個重大情節都由他演出的人物擔綱,如果要找出這部電影最具可看性、最精彩之處,除了莎朗史東令我讚嘆不已的內斂表演外,電影中藉由對於夢境的探討、排列組合及延伸對話,都相當瘋狂又精彩,尤其是主角清潔人員狄倫貝克就像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孩童,在無垠的夢境裡面體驗各式不同的可能,像是社交聚會中卻看見自己裸體的夢、在人潮洶湧的大街上卻獨自爬行的夢,或是有如勇者鬥惡龍般的英雄救美的夢...等到夢醒時分,迎接觀眾的不僅不是黃粱未熟或南柯罷官,而是一通充滿希望的電話,可能來自狄倫貝克剛剛認識的女性朋友,畢竟電話鈴響前的狄倫貝克,也正在想像自己留電話的樣貌可能多麼帥氣迷人。最後,我仍然想以美國女星莎朗史東為焦點,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一直以來,我眼中的美國資深女星莎朗史東,始終是美國大型電影公司,製作類型電影時的招牌人物,也因為她出眾外貌與多棲身分,以及金酸莓獎(Razzie Awards)對她形影不離的熱切關注,我錯過了電影世界中,有如房間大象般的稀世瑰寶;我希望有人能給她一些難如登天的角色,因為我不會看錯,莎朗史東的實力完全可以媲美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