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結論,第一、劇本仍然精彩,與前作前後呼應、風格一致,我猜導致當年觀眾預期落差,票房失利的主因,有可能是續集的取景鏡位及鏡頭角度過於單調,簡單說,就是過多中景平視、過於單調的場景選擇;我猜觀眾跟我一樣,渴望更多緊密貼近演員五官細部的特寫、更多仰角、更多俯視、更多跟拍鏡頭(Tracking Shot),以及更破碎、更跳躍的鏡次拼接,甚至把英國城市外景認定為有如迷宮一樣的大型兇案現場。第二、資深英國女星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優雅有智慧,與女主角莎朗史東(Sharon Stone)一樣有抽菸習慣,觀眾如我,當然會殷切期盼莎朗史東接著撩撥夏綠蒂蘭普琳的心弦。
也許帶著些許缺憾,我仍然給予續集電影「第六感追緝令2」(Basic Instinct 2)正面的評價,網路上找得到部分被刪減的激情性愛場面,不過我認為這段性愛無足輕重,也容易使觀眾分神。應該被放回去的幾個片段,就是夏綠蒂蘭普琳與大衛莫瑞賽(David Morrissey)的幾段對談,觀眾如果看到更多的夏綠蒂蘭普琳,觀眾就會依據往例推論莎朗史東可能看上她了,畢竟事業婚姻雙危機的英國男星大衛莫瑞賽,應該只是犯罪作家的採樣樣本,夏綠蒂蘭普琳才是理想獵物。觀眾當然不會忘記前集的莎朗史東是如何毀滅、追殺、栽贓她的萍水相逢的女性一夜情對象,並且從此逍遙法外。苦主大衛莫瑞賽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聰明有為的精神科醫師大衛莫瑞賽與年齡稍長的夏綠蒂蘭普琳關係密切,經常並肩出席會議及社交場合,而且在重要的人生課題上,夏綠蒂蘭普琳經常能給大衛莫瑞賽許多建言,表面看來前途似錦的大衛莫瑞賽才剛離婚,前妻的新男友是雜誌社記者,因為追查兩宗犯罪案件而惹上殺身之禍,包括大衛莫瑞賽前病人殺死孕妻案,以及莎朗史東駕車墜河案 ;與前集的捲入刑事案件的警探處境非常相似,這種深受犯罪調查困擾的人,絕對是莎朗史東樂意火上加油的狙擊目標。至於獵食者莎朗史東會如何操控她的犯罪樣本呢?1. 與他的關係忽近忽遠 2. 讓性慾成為他的致命弱點,還有3. 孤立他,滲透他的生活圈,控制他的親友。
前妻的新男友的離奇死亡開啟一連串的風暴,大衛莫瑞賽獨自站在風暴的核心承受一切災難,連自己亦師亦友的好同事夏綠蒂蘭普琳,都成了莎朗史東操縱的傀儡,與前集相似,透過小說正在撰寫的情節,暗示凶殺案可能的方向。電影後半段的懸疑感及壓力都有顯著抬升,有點可惜對峙的場面,需要更好的鏡位或燈光設計增加緊張與膠著。值得一提的是,街頭外景用了幾顆深焦鏡頭,讓人興奮不已,尤其看見大衛莫瑞賽在繁忙街道上一邊疾行,一邊穿越濃厚歷史感的老城建築,毛毛細雨隔著銀幕都感覺到潮溼的空氣。畢竟前集的成功,繼承不少早期懸疑電影的元素,而1966年的電影「春光乍現」(Blow-up)是解方嗎?
依據傳言,電影「第六感追緝令」曾經規劃攝製第三集,但是因為續集上映時收到海嘯般的負評而從此擱置,看完續集之後,我對於第三集的看法其實偏向正面又樂觀,如果此生有幸見證「第六感追緝令:第三集」,有機會如我所願的重啟製作,我認為以下原則必須被落實:1. 女主角仍然是莎朗史東,這整個故事必須交給這位資深的熟齡女性,代表這個角色已經走過驚世駭俗的一生。2. 回到上個世紀片廠電影的拍攝模式:實景、實地、實物,絕對要以底片轉數位的方式拍攝。 3.絕對、務必、不逃避的原則下,參考已故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攝影機運動及電影配樂的使用。4. 激情性愛請不要用來消耗電影時間、更不可以只是追求刺激觀眾感官,必須緊密貼合劇情線索,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引發更大的危機。5. 記得把前兩集的重要里程碑寫進劇本裡,也許不會再有第四集了,不可以讓觀眾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