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星學的三個關鍵詞「冥王星」、「第八宮」、「天蠍座」在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大作「鋼琴教師」(La Pianiste)中被刻畫得淋漓盡致。改編自同名小說,敘事結構方向與原著一致,而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已故法國女星安妮姬拉鐸(Annie Girardot)及法國男星班諾馬吉梅 (Benoît Magimel)三位主角的精湛演出,更令觀眾感到撕心裂肺,整部電影就像一場極致殘酷的焦土戰爭。電影結局更是猝不及防,留下傷痕累累的觀眾滿滿的驚嚇與錯愕。這是一部非常難以理解又非常危險的電影,就像美國電影「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一樣容易遭到誤讀,又或者像瑞典電影「假面」(Persona)一樣被代代電影人輕輕放下。至於女性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滅頂與生還,有誰在乎呢?
在音樂院任教多年,受人敬重的鋼琴教師伊莎貝雨蓓,個性冷峻、疏離且不苟言笑,中年單身的她仍與母親安妮姬拉鐸同住,並且睡在相鄰的兩張單人床;即便父親在精神病院離世當天,母親仍然為瑣事進行被動攻擊,母女間的爭執經常升級為肢體衝突,但是她們總能在彈指之間,回到平時的恐怖平衡。伊莎貝雨蓓面對自己的性需求還算坦率,但是採取的作為卻很隱諱,她不畏陌生人的眼光,使用成人影片出租店附設的包廂,但當她遇到露天汽車電影院的其他情侶的激情瞬間,她已經無法像過去一樣嚴厲自持。陽光帥氣的暖男班諾馬吉梅很容易讓任何女孩為他心動,但是當他在小型音樂會上遇見伊莎貝雨蓓之後,他已經愛上這個道貌岸然的女人,他不想只是伊莎貝雨蓓的鋼琴課學生,他希望兩人的關係能比激情更激情...
伊莎貝雨蓓陰沉又強烈的妒火燒向自己的女性學生,外套口袋裡的碎玻璃片劃出止不住的鮮血,加上淒厲的哭聲,說明年輕鋼琴家的遭受的傷害已經無可挽回,但觀眾同時也見證她在冰冷外表下,強烈的嫉妒心與佔有欲。此刻敏銳如班諾馬吉梅感受到兩人愛慾交織如同脫韁野馬,由於多次武斷又殘酷地壓抑男方早已爆發的慾望,班諾馬吉梅越來越像一頭失控的發情野獸;然而始終缺乏親密關係體驗、自我價值低落的伊莎貝雨蓓,使得一段挑戰師生道德禁忌,既激情又狂野的愛情遊戲,在高壓之下竟質變成一場性與暴力的流血衝突。至於經年累月散佈恐懼與焦慮,永遠一意孤行建構身心高牆的始作俑者,母親安妮姬拉鐸更應該被嚴厲究責,但回到這對母女之間完全失衡的權力支配關係,邪惡的母親必定永遠置身事外...
電影「鋼琴教師」經常在景框中運用演員站位,局部遮蔽或阻隔觀眾視角;有時會運用漫長的空間靜止,直待演員進入畫面中;最詭異的是在拍攝對話時,前景經常只會看到一個人的背影,然後才看到對話中的另一個人的全臉,這種幾乎微不足道的干擾,確實造成觀眾的持續的心理緊張,加上導演麥可漢內克在電影中對於性與暴力的寬容,逼得觀眾必須如坐針氈地思考什麼。回到二十年前看的歐洲電影「鋼琴教師」,近日重溫後仍然感到無比震撼,加上當年從這裡認識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後來又看了法國電影「八美圖」(8 femmes)。現階段唯一被動搖的記憶,就是法國男星班諾馬吉梅的表現,比我記憶中的更投入也更為深刻。我完全感受得到當年幾乎橫掃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重大獎項的磅礡氣勢。
美國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有一句經典對白:「我想記得我們現在的樣子。」(I wanna remember us just as we are now),適用於歐洲電影「鋼琴教師」,伊莎貝雨蓓與班諾馬吉梅相遇的一刻,或是電梯與樓梯間的碰頭,而觀眾則是唯一有資格講出這句話的人。有一天,我被朋友抱怨為什麼從不寫伊莎貝雨蓓,一瞬間,電影「鋼琴教師」的海報封面、電影中扭曲又詭異的親密戲畫面,立刻在我腦海中浮現出來,當然還她那張看似不苟言笑、冷漠又帶著一絲狡猾的面孔。我一直對伊莎貝雨蓓抱持一種強烈的主觀認知,我總覺得她擁有一種得天獨厚,而且極為神祕的力量,讓她能毫無罣礙地在占星學中,有關「冥王星」、「第八宮」、「天蠍座」的領域暢行無阻、來去自如,甚至自由穿梭在最幽暗、不堪、聲名狼藉的場景之中。電影中她可以是任何一種最狼狽、苦情的主角,卻一點都不影響電影之外的她,仍然是個優雅、慧黠的女明星。然而多年來,法國女星伊莎貝雨蓓也的確一直都穿梭在各式各樣的故事人物中,不停經歷滅頂與生還;如果我還期待她能為觀眾做些什麼?我希望她能演出與她同齡的任何角色,在影視產業有如大型焦土戰爭中,繼續浴血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