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nly Girl in the Orchestra (Short 2023) - IMDb

 

早在1842年成立的紐約愛樂交響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至今仍是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管弦樂團,這個資深的樂團自然有許多古典樂領域的歷史名人肩負過音樂總監的任務,包括已故奧地利作曲家暨指揮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他大約在1909年至1911年間出任這個工作。紐約愛樂這個具有豐富經驗傳承的交響樂團,在低音提琴家奧林奧布萊恩 (Orin O'Brien)加入樂團之前,只有男性的正式團員,而奧林奧布萊恩從她加入的1966年開始,就與樂團一同經歷時代更迭,直到2021年時,已經80多歲的奧林奧布萊恩終於退休;她不停地告訴她的導演姪女莫莉奧布萊恩(Molly O'Brien)及攝影機旁的每個人,她這一生最大的快樂就是成為樂團的一部分,她非常喜歡與樂團一起演奏的生活。

網飛(Netflix)紀錄短片「愛樂唯她:紐約愛樂首位女團員」(The Only Girl in the Orchestra)的主角,是一位極度不願意成為目光焦點的低音提琴家,紀錄片中已達耄耋之年的奧林奧布萊恩仍然非常美麗優雅、氣質出眾。從紀錄片中,觀眾很容易注意到,低調卻迷人的奧林奧布萊恩個性應該相當堅忍強悍,我的意思是,30多分鐘的片長中,很容易見到奧林奧布萊恩表達各種不想要:不想要自己的人生被導演姪女拍成紀錄片、不想要被引導而描述自己的挫折經歷、不想被強調自己是「首位」女性團員、不想被主流媒體的採訪內容綁架她的職涯,更不想提供紀錄片的觀眾任何一種神格化的投射。其實她最強悍之處,應該是低音提琴是個不容易掌控而且充滿挑戰的樂器,而她選擇一生與之相伴。

'The Only Girl in the Orchestra' Trailer - Netflix Documentary Honors First  Woman Full-Time Member of NY Philharmonic - VIMooZ

奧林奧布萊恩的雙親都是古典好萊塢時代的知名電影明星,但是她不喜歡自己因為不停搬家而過於動盪的童年,還有雙親因為忙於投入工作而無暇陪伴她的時光;奧林奧布萊恩的雙親大概在她青少年時離異,他們名人的身分引起當時媒體的追蹤,雙親離婚被關注的事情也對她個人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她記得她的雙親都非常熱愛而且享受成為鎂光燈焦點,但她個人並不想要成為那種備受關注的人物,而低音提琴及音樂伴隨她度過雙親離異期間,是個躲避滿城風雨的避風港;爾後當她能夠在樂團中演奏音樂,而且隱藏在團體之中生活,她一直認為她比許多人更能享受這個型態的音樂人生。但她從樂團退休之後,教學生涯仍沒有停歇。

紀錄短片最感傷的是奧林奧布萊恩在退休之後,將她心中的寵物低音提琴轉移或出售,然而職業演奏家的樂器通常使用由傑出的工匠製作,並且乘載著豐富的歷史及經過許多愛樂人之手的精緻版,取得它們應該很不容易,割捨它們一定更為難過,即使紀錄片中很輕盈地展示幾把琴的去向,並且盡可能地保持輕鬆寫意的氛圍,但觀眾應該可以想像放手讓多年合作的提琴離開自己,讓它們繼續往下一站旅途需要多大的決心,以及斷捨離的勇氣。也許這個情境也更能再一次證實奧林奧布萊恩低調又堅忍強悍的性格,她可能也意識到年紀漸長,可能已經無法像年輕時代的她,好好地照顧好每一把琴了。奧林奧布萊恩說起來也滿勇敢的,她都沒有在鏡頭前掉眼淚。

A Deep Dive into The Only Girl in the Orchestra - Double Bass HQ

我個人很推薦使用監聽耳機看這部電影,因為紀錄片中安排許多專屬低音提琴音色的細緻的配樂,以及現場收音採集到由音樂家們演奏低音提琴的特別時刻,加上音樂家本身高超的演奏技巧,如果每個觀眾欣賞時,能加上好的音響設備支援,更多細節就能夠更仔細地被聽見了。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低音提琴的音色原來這麼特別,我會形容它帶點厚重的木頭質感,混合渾厚飽滿的共鳴,而這些聲音在演奏家精準又繽紛的技巧執行之下,又有時候會跳脫聽眾的想像,呈現出靈活又輕盈的風格。最後我想說的是,這部記錄短片真的好短,短到整個故事好像還有很多情節沒有被說完。但是考慮到主角奧林奧布萊恩堅持的低調與內斂,不願意受到關注的立場,觀眾是不是可以因為她,進而開始關注一些古典音樂領域的其他的事,像是低音提琴還有哪些演奏家?或是低音提琴還有那些好聽的曲目可以欣賞?還有,最後一件很重要的事,要講三次:耳機、耳機、耳機。相信我,真的很值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cranberries 的頭像
    icranberries

    酒釀蜂蜜:火爆、刺激、深刻的評價大全。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