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n of Arc (1948) - IMDb
 

1947年的美國百老匯劇作「來自洛林的貞德」(Joan of Lorraine)演出近200場,並獲得第一屆東妮獎(Antoinette Perry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 Theatre)最佳女演員殊榮;1954年由已故義大利導演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製作翻譯為義大利語版本的法國劇作「火刑柱上的貞德」(Jeanne d'Arc au bûcher)受到熱烈歡迎,可惜翻拍為電影版之後受歡迎程度未能企及,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法語原版在21世紀的近年,仍在於歐陸的劇場界巡迴上演。這些製作的共同點就是女主角貞德,不論哪一個製作都是由已故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擔綱,而聖女貞德也是她一生中扮演最多次的角色人物。

1948年由已故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出錢出力製作的美國電影「聖女貞德」(Joan of Arc)分為首映版及1995年修復版,身為英格麗褒曼的無腦影迷,兩個版本都努力看完,真的很努力才看完。改編自「來自洛林的貞德」,但是電影情節在英格麗褒曼的大力鼓吹下大幅度改寫,減少觀點辯論,改為更貼近聖女貞德的生平。這部電影的導演更是經驗豐富、擅長史詩敘事的長片維克多弗萊明(Victor Fleming),如果你/妳跟我一樣看出英格麗褒曼的鎧甲很像1939年的美國電影「綠野仙蹤」(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的戲服,聰明的我們果然有敏銳的觀察力,兩部片出自同一個導演手筆。

Joan of Arc (1948)

聖女貞德(Jeanne d'Arc)是15世紀初出身法國東北部鄉的村年輕女子,被處火刑時年僅19歲,她在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中後期加入戰場,帶領法國軍隊取得戰場上數個重要的勝利;貞德遭俘後,她試圖爭取以天主教會為主的庭審機制,但是經歷冗長又充滿預設立場的判決,始終沒能扭轉貞德早逝的命運;轉眼間來到數百年後的1920年代,天主教廷將貞德封聖,於是她才被稱為聖女貞德。根據史料考證,貞德應該不識字而且連簽自己的名字都很吃力,電影中的英格麗褒曼演出貞德簽名的一刻相當貼合史實。曾演出不識字而辛苦寫字的角色還有義大利女星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又是哪部電影呢?

整部電影令人震撼之處,應該是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的一刻,用白色濃煙以及若隱若現的火舌,配合表情絕望又痛苦的英格麗褒曼,再利用簡單又粗暴的剪接方式,把特寫、近景、遠景、激烈的群眾反應交錯剪接一起,逐漸構成一種火刑柱上的毛骨悚然的氛圍,卻透過畫面殘酷的展現在眼前,結局停在火舌外的藍天白雲,但貞德的精神長留觀眾心中。瑞典紀錄片「英格麗褒曼的私語」( Ingrid Bergman: In Her Own Words )中有許多珍貴的幕後花絮,可以窺見英格麗褒曼與其他演員在拍攝片場充滿熱情喜悅的工作情形,能舒緩沉重又悲傷的觀影心情。真心推薦1995年修復版,首映版連英格麗褒曼本人也不甚滿意...

Oscargasms: Ingrid Bergman, Joan of Arc

大概與已故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熱衷「聖女貞德」的狂熱有同等的癡迷,我個人從小對「木蘭辭」及「 白蛇傳」兩個民間故事有著超乎常人的瘋狂執著,所以即使我個人對聖女貞德本人的關注極為有限,更為有限的認知是對英格麗褒曼對聖女貞德人物的熱情,看完電影之後更難以理解。但我相信的是,在我之外應該有更多的觀眾,不論是否和我一樣是英格麗褒曼的無腦影迷,一定比我更能共感英格麗褒曼對於聖女貞德的滿腔熱血,甚至比英格麗褒曼更喜歡聖女貞德的點點滴滴,當然我也相信,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也同時能理解木蘭辭及白蛇傳的魅力其實真的難以抵抗,絕對可以理解我的癡迷絕對不是空穴來風。但是我個人對英格麗褒曼的癡迷,應該也不亞於我對木蘭辭還有白蛇傳的程度,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看完美國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我印象中的英格麗褒曼長得很漂亮、很有魅力(如此而已),之後不久我看了美國電影「美人計」(Notorious),我對英格麗褒曼的印象沒有改變:她仍然很漂亮、很有魅力(如此而已)...然後我看了義大利電影「義大利之旅」(Viaggio in Italia)「歐洲51年」(Europa '51)美國電影「煤氣燈下」(Gaslight)「意亂情迷」(Spellbound)、「聖女貞德」、「真假公主」(Anastasia)歐洲電影「貴婦怨」(The Visit)...

.

 

​​​​

 

 

 

 

arrow
arrow

    icranberri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